關注「電動車公社」
和我們一起重新思考汽車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12月1日是中國品牌集體狂歡的日子,更是造車新勢力們真正昂首的日子。我們也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猜新勢力三強銷量”的活動,大家猜什么數字的都有。
“新勢力三強”里最先公布銷量成績的是蔚來,依舊是傳統時間下午4點整,10878臺,大家一片歡呼。
4點半,理想公布,13485臺,大家一片震驚。
5點半,小鵬最后一個公布,15613臺。這次,我們社群里徹底炸鍋了。
在燃油車銷量多月連續下滑兩位數的大環境下,“竟然全都過萬”、“一家比一家高”、“一家家都長本事了”的稱贊顯得尤其珍貴。
前兩天聊過小鵬,今天我們來聊聊理想。
2014年前后出現的那批互聯網造車新勢力里路線最“奇怪”的非理想莫屬。
目前為止,靠理想ONE一款車單打獨斗,甚至曾放下“三年只賣一款車”的豪言;在大家都做純電動的時候,理想ONE走了起初并不被業內看好的增程式路線;在大聯屏還只存在在概念車里時,理想第一個把它搬到了量產交付的車上;甚至在做完全國媒體試駕后,理想又重新做了一套座椅方案,為此,不得不延期交付……
所有這些,在業內很多人看來都不是一家正經車企能干出來的事兒……
這些年理想背負的外界的罵聲確實不少。
不過,在這樣的罵聲之下,你又會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APP里的車主們帶著一家老小每天陽光燦爛花兒笑,似乎沒有人在意外面的人都是怎么罵的。當然,你也有權猜測或許APP是官方輿論管控后的結果,那么一月高于一月的銷量則是車主們真真實實用鈔票進行的投票。
——這樣割裂的場景,在傳統汽車行業里從來不曾看到過。這樣的場景又為什么會出現?或許我們需要先看看這些車主們都是因為什么選擇的這臺車。
電動車公社曾經在去年年底理想累計交付4萬臺車后,做了一份107位真實車主的問卷調研,在“最初選擇理想ONE時,最吸引你的產品特點是什么?”的問題下,呼聲最高的三個點是:增程式、智能化、大空間。
業內一直有個爭論——“到底屏幕是未來,還是語音是未來?”,歸根到底,這是智能座艙方向選擇的問題。
大家喋喋不休爭了很多年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理想交出的答卷是——語音是必須做、且必須做好的,屏幕也是家庭需要的。
目前大多數車型的智能座艙,都只注重車機與駕駛員的交互,而與乘客的交互常常被忽視。
理想ONE是四屏車機設計,圍繞著駕駛員的三塊屏幕分別是儀表(車輛 ADAS、功耗信息顯示)、中控屏(娛樂、電話、導航等功能以及部分車輛設置)和車輛控制屏(空調、車況控制),這些都算得上常規操作。
而延伸到副駕的多媒體娛樂屏,恰恰成為了理想ONE在智能座艙方面相比其他車型十分突出的優勢。據數據統計,理想ONE副駕應用使用率超過65%,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理想APP上,車主是這么評價副駕多媒體娛樂屏的:
“老婆大人很是喜歡?!?/p>
“車里有電視才是家”
“幾次出行,一家人一起在理想ONE上收看電視節目,每每想到這個畫面都幸福倍增?!?/p>
……
對于合格的奶爸而言,給家人帶來快樂往往比只有自己的快樂更有意義,這一點在理想ONE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更關鍵的是,從一開始就定位“家庭用車”的理想就把這一點想得很清楚,轉移車上其他人的注意力、讓孩子能安靜地看會兒動畫片,這可不僅僅是讓車上其他人更愉悅,對于駕駛員來說也是解決了一件大事。
但駕駛畢竟是一項存在風險的艱巨工作,雖然目前市面上的新車型輔助駕駛功能越來越多,能力越來越強,但只要“輔助”二字沒有變成“自動”,L2沒有變成L4,那么風險就仍然需要人來承擔,駕駛員的眼和手仍然無法解放出來。
這時,車載語音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相當于駕駛員多了一只手去控制車窗、車內溫度、導航,甚至是各類車載APP。
造車新勢力們誰都沒有在這件事上偷懶。蔚來在車上安了一個NOMI,并從一開始就主打“溫暖的聲音”;深耕智能化方向的小鵬推出全場景語音;而理想的“理想同學”也在2.2版本OTA之后,可以實現全車四音區語音控制。
9月初,我曾受邀參加了理想一場語音OTA的活動,理想在這次活動上帶來的就是2.2版本,在這個版本里更新的最主要功能包括連續對話、可見即可說、四音區鎖定、跨音區上下文對話。
前三項在其他新勢力上也見過,第四項“跨音區上下文對話”很有意思,意味著車內任何人讓車執行完命令之后,其他人甚至可以提出“我也要”的需求,而理想同學同樣能做到,比如:
爸爸(主駕):“理想同學,把溫度調到26度?!?br/>
媽媽(副駕):“理想同學,我有點冷,空調風量小一些吧?!?/p>
孩子1(第二排左側):“理想同學,車窗調低一些吧!”
孩子2(第二排右側):“理想同學,我也要!”
……
這時,如果兩個孩子比較調皮,瘋狂“調戲”理想同學,擔心孩子吵鬧會影響爸爸開車的媽媽只要一句話“理想同學,關閉后排音區”,就可以把第二排的音區關掉。
看似只是其中一個小功能的更新,其實背后有兩層含義:
首先,跨音區上下文對話絕對不是憑空就能做的功能。
從硬件上來說,如果要做到跨音區上下文對話,至少需要前后左右四個座位的分區拾音,也就是說,在這臺車推向市場之前,理想ONE已經預埋了硬件。
更關鍵的是,從軟件上來說,拋棄市面上成熟的雙麥克風方案,采用當時甚至是科大訊飛這樣的巨頭也不敢輕易嘗試的四麥克風方案,其實是一件相當冒險的事。
看似只是多了2個麥克風的方案,算法處理起來卻不僅僅是X2這么簡單粗暴,而相對應的,對車內算力的要求也上升了不止一個量級。
我9月初參加那場語音OTA活動時,也曾向在場的產品經理求證過,他告訴我,這個專項正好誕生于整個理想融資最艱難的時間點,“是李想本人非常堅持的全車語音,那時候我們公司本來就沒錢,各種項目的開發本身都遇到了一些難題,而且在語音控制上當時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方案?!?br/>
他頓了頓說,“從硬件到軟件的推翻,內部壓力是非常大的。但站在現在往回看,廠長當時的決定是對的,如果做錯了,用戶不會給我們第二次機會?!?br/>
而能從這個小功能看到的第二層含義,或許也是理想正在做的事——理想或許想通過語音強化自己的定位。
我一個關注新能源賽道的做投資的朋友是這么評價這個小功能的——
“現在基本大家都知道理想ONE最成功之處在于,產品定位精準到了家庭,且每個配置功能都是為了家庭考慮的。但有意思的是,這其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比如理論上講,可以去針對兒童的使用來優化??缫魠^上下文對話這個小功能可能就是針對兒童及其他家人優化的功能之一?!?br/>
——“針對兒童優化”可能會成為理想同學進化方向之一,不過具體要做成什么樣子?做深層次的開發還是淺層次的功能?大多數情況坐后排的兒童怎么擁有更好的使用方式和場景?針對兒童去進一步優化語音有多大的需求?這些都是需要經過更多調查、論證和溝通的。
不過能夠預見到的是,雖然家庭購車里,兒童從來不是決策者,卻是決策者做出決策的推動者——進一步搶奪家庭用戶市場,這是無法忽視的一塊。
而對于擁有孩子的家庭來說,理想ONE的“大空間”普遍都是他們選擇這臺車的另一個觸點之一,與大空間相對應的正是“大六座”。
在我們一年前做的真實車主問卷調研里,107位車主選擇7座版本的只有兩位,我曾懷疑過是不是我的調研樣本出了問題,直到車主們告訴我他們身邊選擇7座版的也幾乎沒有時,我才放下心來。
至于為什么?一個車主朋友是這么說的,“家里出游時,單孩兒家庭往往是3+2的配置,雙孩家庭往往是4+2的配置,7座更多時候是為了滿足應急需求,一年的應急本身不多。6座車相比7座車,在4人及以內出行時則尤其爽,第二排可以獲得老板級的享受。更多人出行時,第三排也因為有了第二排的過道,變得沒那么憋屈?!?br/>
而和5座SUV的區別,在這種家庭需求的車主看來也很明顯,“5座車只要放個安全座椅,立刻變成4座車?!?br/>
當然,如果你去體驗過,你會發現,所謂6座車,絕對不止是多個座位、少個座位的區別,而是體現在細節上。第二排的獨立電動按摩座椅就不多說了,有車主是這么形容第三排座椅的:“是我看過的4、5臺有第三排的車中,對第三排乘客最友好的?!?/p>
在今年5月25日理想ONE新款發布會上,李想本人公布了一個當時讓很多人費解的消息——取消7座版本車型。我在現場卻差點笑出聲,這和我們半年前的調研結果簡直一模一樣!
除了智能化大屏、語音以及大六座之外,車主們對理想最滿意的還有一項是增程式,這也是理想初入車主眼時最大的特點。
不過這個最大的特點,在很多非車主群體的眼里,爭議卻也是最大的。
原因很簡單,在他們看來,增程式算不上一項新技術,畢竟早在2007年,通用雪佛蘭就推出了一款名為沃藍達的增程式電動車,但后來因為成本問題,這輛車最終停產了。
在理想ONE之前,歷史上從未有一款增程式的車獲得成功的先例。
而如果要說其他混合動力車型,市場上早就玩得爐火純青了。
在2019年整個新能源行業面臨挑戰時,當時融資面臨極大壓力的理想挑戰更大。
也曾有位投資人對李想說:“只要你愿意轉純電,我就愿意投錢?!?/p>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李想拒絕了他,用李想的話來說,“這臺車不是給投資人造的?!?/p>
在李想看來,純電動車型在出行問題上存在的不足還非常多、是很多時候“迫不得已”的選擇。
里程焦慮、補能焦慮都是擺在面前的核心問題,既然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那市場上必然需要一個兩全的解決辦法。
尤其是作為一款家庭用車,當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可以等待一兩個小時充電,你可以臨時更改路線去找充電樁,但當你帶著父母孩子外出的時候,消耗這樣的時間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為家庭而造,為全車人而造,消除里程焦慮,讓出行更幸福,就是理想ONE走增程路線的初衷。
當很多人可能都以為大多數買理想ONE的車主都是把它當燃油車,沖著“騙綠牌”去的時候,在需要用“燃油車牌”購買的北京,仍然有大量用戶選擇了理想ONE。
理想近日的用戶調研得出了這樣的數據:94% 擁有穩定的充電條件,單日出行里程不超過100KM的用戶約占83%,城市中超過80% 的里程為純電行駛。
這份數據應該是超出了很多人一開始對于增程式的預期,為什么會這樣?其實很好理解。
前段時間社長的發小管朋友借了輛路虎攬勝,開了半個月之后就把車還回去了,發小抱怨道:“開的時候真的爽,但每次加油都要花700多塊錢,真是要命!”
理想ONE已經算是一款比較省油的中大型SUV了,用燃油跑一公里大約5毛錢,但用純電跑一公里大約只要1毛錢,二者相差4倍。
純電行駛給理想ONE帶來的最大優勢就是省錢!按李想的話來說,沒人會跟錢作對。更關鍵的是,純電駕駛體驗確實遠遠高于普通燃油車。
遇到假期帶家人出游或臨時有商務需求要出遠門等“遭遇戰”時,理想ONE又可以通過加油發電的方式來應對。
在電池技術突破新瓶頸之前,用堆電池的方式來解決里程焦慮顯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此前社長無數次和大家說過,要解決里程焦慮無非兩種方式:1是補能的地方足夠多;2是補能足夠快。
第一點要做到,除了各家車企自己努力布局自家的充電樁,更重要的是需要國家電網、南方電網這樣的國家隊去做基建,而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確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把整個基建網絡搭好的。
第二點“補能足夠快”,各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解決——蔚來選擇了“換電”,小鵬選擇了“超充”,而理想則選擇了“城市用電,長途發電”:這背后是兩種技術路徑,一是自研增程,二則是自研超高壓快充技術。
沒有誰對誰錯,這是針對不同定位人群的選擇。
寫在最后
2019年,國內新勢力普遍面臨內憂外患,盡管大環境差,但蔚來、小鵬至少已經有大量的車跑在路上,而理想一邊還在努力解決融資問題,一邊又面臨著媒體試駕會后更改座椅方案、推遲交付時間的輿論壓力。
當時我問一個初入汽車行業時盡心帶了我很久的行業前輩一個問題,“如果讓你重新選擇一次,你還會選擇投理想嗎?”他曾在2017年理想還什么都沒有的時候,真金白銀毫不猶豫拿去給李想做造車這件他們這群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我印象很深刻,那天他依舊毫不猶豫回答我,“當然會,如果重選一次,我可能會投更多,甚至可能考慮要不要砸鍋賣鐵都給李想?!?/p>
我問他為什么,畢竟2019年年中時,理想還沒有一輛車在路上跑,他告訴我,“我始終認為,李想是汽車行業里最優秀的產品經理?!?/p>
2年多過去了,理想從一開始的現象級產品,逐漸變成了某些層面標桿的定義者,而三季度財報里占總收入11.4%的研發費用和單月13485個家庭的選擇,或許也成了我當時那個問題最好的回答。
而這13485臺在路上跑的車,背后的意義也遠遠不止是幾個數字這么簡單。
對理想自己而言,13485臺意味著,從理想ONE正式上市至今24個月,月銷破萬的里程碑已經完成;對新勢力而言,理想ONE成為了新勢力里第一款月銷過萬的車型;而如果上升到整個中國品牌,我們終于有了30萬以上中高端車型里月銷過萬的車了,國產品牌向上探索多年,終于有了成果。